1. 金融业立法统筹协调力度进一步增强,立法修法工作稳步取得进展
《金融稳定法》起草积极推进
《人民银行法》
《商业银行法》
《保险法》
《反洗钱法》
《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
《信托法》立法后评估完成
《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出台实施
2. 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成效明显
金融基础数据、地方金融组织统计制度落地实施。单位贷款、个人贷款、委托贷款、同业、债券和股权等金融基础数据统计开始实施,数据质量稳步提高,为金融宏观调控提供多维度、细颗粒的逐笔基础数据支持;地方金融组织统计制度印发实施,目前已采集一万余家机构数据,为了解地方金融组织运营状况打下良好数据基础。
系统重要性银行、金融控股公司、资管产品统计向纵深推进。全面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统计制度、金融控股公司统计制度,为宏观审慎管理提供切实的数据抓手。资管产品统计监测水平显著提升,为交叉性金融产品风险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持。
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稳步投产,服务央行重大履职的大数据应用能力持续增强。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相关模块稳步投产,成为实施金融业综合统计的重要载体和枢纽。基于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数据,持续开展国家金融基础数据库的融合应用,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防范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领域,加强数据服务。
3. 经济金融基础性研究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持续开展经济金融领域重要基础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研究。重点开展金融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潜在产出、自然利率、资本回报率、人口老龄化等基础性问题研究。深入开展共同富裕、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普惠金融等重要问题研究。加强对疫情冲击、就业形势、通胀走势、发达国家大规模刺激政策等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分析研判。扎实推进红色金融史、货币史等专题研究。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成功举办“2021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第二十四届两岸金融合作研讨会”“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年会”和各类专题学术研讨。
参事建言献策质量和实效稳步提升。结合参事工作特点,调查研究质量显著提升,建言献策实效不断显现,一些成果对相关工作形成直接推动。
制定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参事工作办法》,积极推动参事工作向新型特色金融智库转型。
4. 提升支付服务实体经济水平
深入推进涉诈涉赌“资金链”治理,牢牢守护老百姓“钱袋子”
坚持“支付为民”,出实招、出硬招。出台《“资金链”治理工作方案》,压实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主体责任,会同工信、市场监管、税务部门完善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形成监管合力。2021年,月均涉诈单位银行账户数量同比大幅下降,协助公安机关预警阻拦百余万群众被骗,涉赌账户和商户交易规模较年初明显下降。
专项治理“开户难”,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和流动就业群体银行账户服务需求。
统筹推进银行账户风险防控与优化服务。出台《关于做好流动就业群体等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小微企业银行账户优化服务和风险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降门槛、减环节、提效率。指导商业银行创新推出简易开户、账户分类分级、公示负面清单等措施提升账户服务水平。
2021年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新开户数量同比增长21.6%,开户用时缩减为1至3天,同比平均压缩60%。个人新开户数量同比增长12.5%。新设企业开户率(新开户企业数÷注册登记数)为80.1%,同比上升6.93个百分点。
稳步推进支付降费措施,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
出台《关于降低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支付手续费的通知》,指导行业协会发布降费倡议书,推出5方面12项减费让利措施。截至11月30日,银行、支付机构、清算机构等各类型支付服务主体共向实体经济让利约54.5亿元,累计惠及市场主体超7300万户,政策红利直达经济实体。
精准保障冬奥支付服务需求,全力支持冬奥会顺利召开
持续完善冬奥会支付受理环境,建立健全支付安全保障机制,以点带面,全面完善北京市、张家口市等赛区城市电子支付环境。
5. 科技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金融业信息化发展取得新成果
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国家战略和行业规划,稳妥推进分布式架构转型,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应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和自主能力提升。完成首届“金融科技发展奖”评审工作,有效发挥激励创新、引领发展、协同共赢作用。
金融业网络安全不断巩固加强
组织金融机构网络安全攻防演习,以不打招呼、直达一线的实战模式开展应急演练,充分发挥金融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作用,切实保障重要时期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金融业信息基础设施布局更加科学
落实国家“新基建”战略要求,探索绿色节能、智能运维等技术应用,逐步形成安全、绿色、智慧的高可用金融数据中心格局。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创新应用,全行业IPv6改造完成率持续提升。
金融与科技进一步融合发展
印发新阶段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全面推广实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实现与香港金管局金融科技监管沙盒联网对接。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顺利实施。
金融标准体系建设全面增强
发布首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人民币现金机具鉴别能力技术规范》。现行有效金融国家标准83项、行业标准316项,公开金融团体标准107项、企业标准5615项。全球法人识别编码(LEI)境内持码机构6万余家,LEI应用场景不断拓展。
6. 持续提升货金保卫服务水平
适应疫情常态化形势,灵活组织发行基金调拨,全力保障全年现金供应。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金消毒工作方案(试行)》《社会单位现金消毒指引(试行)》,为使用现金安全提供遵循。
顺利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币、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和纪念钞,采取市场化方式发行2021年贺岁普通纪念币。
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扎实推进北京冬奥场景试点等重点项目,2021年7月向社会发布《中国数字人民币的研发进展》白皮书。
持续深入整治拒收人民币现金,全年对74起拒收现金行为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按季对被行政处罚的39家法人单位进行集中公示曝光,形成有效威慑。审慎推进大额现金管理试点措施落地。
加大假币危害整治力度,深化银警协作,严厉打击假币犯罪活动。
7. 经理国库迈上新台阶
推动实现跨省异地电子缴税,破解跨省经营纳税人“两头跑”缴税难题。缴税时间由1周缩短至1天。截至2021年11月30日,全国26个省级地方开展了跨省异地电子缴税业务,累计办理业务近5万笔、金额83亿元。
行邮税电子缴库在广东珠海港珠澳大桥口岸成功落地。2021年8月23日,全国首笔行邮税电子缴库业务在港珠澳大桥口岸成功办理,整个流程比以往缩短2-3个工作日,大幅提高了旅客通关速度和税款入库效率。
深入推进国债下乡。2021年全国县域地区累计销售储蓄国债72.81万笔、金额888.18亿元,销售额同比增长90%以上。
8. 法治化市场化科技化健全征信体系
健全征信法规制度,规范征信业务发展。印发《征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征信全流程业务规则、信用信息的范围,细化征信业务的合规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间市场债券信用评级业务监管的通知》,强化对信用评级机构异常业务、重大舆情的监测与处置。
完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接入机构范围不断扩大,优化升级征信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扩展线上线下多渠道征信查询服务。2021年1-11月,征信系统个人信用报告各渠道查询共计33亿次、企业信用报告各渠道查询共计8751万次。
承接全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的决定》,自2021年1月1日起,面向全国提供动产和权利担保的统一登记和查询服务,截至2021年11月底,累计登记1355万笔、查询1.09亿笔。
推进农村信用建设,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不断扩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覆盖面,推动农村信用信息共享,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累计为1.55亿农户开展信用评定。
9. 反洗钱工作取得新进展
反洗钱制度建设取得新突破。《反洗钱法》修订取得重要进展,修订草案完成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印发《金融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监督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反洗钱工作;推动将“公司、合伙企业等市场主体受益所有人相关信息”备案制度列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受益所有人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金融机构风险评估工作稳步推进。印发《法人金融机构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自评估指引》,指导金融机构开展风险评估,加强金融机构洗钱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
打击洗钱犯罪取得积极成效。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与各地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密切配合,推动各地以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洗钱罪宣判案件超过400件,是去年的2倍多,其中包括40余起“自洗钱”犯罪案件。
反洗钱国际评估整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1年10月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全会审议通过我国第二次后续评估报告,成功提升6项合规性指标。
举办全国反洗钱征文比赛。反洗钱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及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征文比赛活动,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反洗钱工作的关注、支持和参与,推动反洗钱研究交流工作再上新台阶。
10. 深入贯彻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
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金融营销宣传行为。严肃查处侵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
金融教育质效持续增强,国民金融素养稳步提升。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国家网信办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月金融知识进万家争做理性投资者争做金融好网民”活动。推进金融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取得积极进展。金融教育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持续压实金融机构投诉处理主体责任,强化科技赋能开展投诉数据分析应用。推进“总对总”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工作,大力推广在线调解新模式。
深入开展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总结评估,积极谋划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有效提炼推广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不断完善普惠金融指标体系。推动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融合发展。
来源:移动支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