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进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资源投入。我们将沿着数字化转型方向坚定前行,不断取得新进展。”兴业银行董事长吕家进近期在该行的股东大会上表示。
在数字经济时代,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绝不只是锦上添花,而是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随着各家银行持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各项业务数字化转型成果逐渐显现。下一步,银行业还要继续加大探索力度,完善金融科技相关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数字化治理架构,拥抱开放融合的数字经济理念,以抢占金融科技高地,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多方位加大投入力度
随着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5G等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如巨浪奔涌席卷全球。在数字经济的生产力革命中,银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为自身蝶变赋能,也为服务数字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一方面,我们自身需要综合运用数字科技将人、物、事等各类经营要素加以全面数字化改造,用数据驱动代替经验驱动,让经营管理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另一方面,我们还需适应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趋势,升级服务场景和模式,提升服务技术和效率,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的局限,为实体经济提供更高质量的新金融服务。” 平安银行行长胡跃飞表示。
在打造自身竞争力、提升服务能力的共同作用下,银行业始终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经营理念,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
2021年,6家大型银行在科技方面的资金投入达1074.93亿元,较2020年增长12.34%,其中,工行、建行和农行的科技投入均超过了200亿元。
股份制银行方面,平安银行金融科技投入超过70亿元,赋能前中后台管理升级,推动营业收入持续增长,成本收入比不断优化;兴业银行科技投入达63.6亿元,同比增长30.9%,占营业收入比重升至2.55%,科技人员实现倍增,2021年末科技人员占比达6.45%。
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将被用于哪些领域,以充分赋能数字化经营?
以兴业银行为例,吕家进表示,将重点在5个方面加大科技投入。首先是加大对银银平台、兴业管家、兴业普惠、钱大掌柜和兴业生活五大自建生态平台的投入,以实现数据共享、平台互融;其次是加大对企业级架构建设工程的投入,推动银行管理集成化、架构化和数字化,为数字兴业生态系统打下良好基础;再次是加大对科技基础能力的投入,加快算力布局,构建“多地多中心多活”的基础运营体系,并通过引进和内部人员转化实现科技人才队伍壮大;同时,还要加大对安全运营建设的投入,强化提升攻击溯源能力和安全应急响应能力。
此外,该行还将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投入。据了解,该行在科技管理部下单独设立金融科技研究院,将场景金融、智慧金融、云金融等方向作为研究重点。“通过加大对新技术前瞻性研究、银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技术储备的投入,我们争取推出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科技创新产品。”吕家进透露,该行还将持续推进与外部共建联合创新实验室,探索高校研究所联合创新机制,以产学研联动进一步提升全行科技生产力。
不断完善数字化治理架构
适应金融科技发展的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和运营模式,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所在。
其中,科技架构支撑能力为银行的数字化经营提供了基础。“在金融业务场景化、线上化的大趋势下,金融产品和服务上线即为爆款的情况越来越多,应用交易流量的潮汐式特征越来越明显,扩展能力受限的传统集中式架构难以适应时代需求。”在建行金融科技部副经理张晓东看来,银行必须探索从传统架构向分布式架构的转型之路。
在这一改造工作中,需综合考虑平台建设、架构转型和应用移植,在进行系统架构升级的同时,考虑未来的架构演进。“基于分布式架构基础能力,建行结合银行系统现状、业务发展规划、系统改造成本等综合因素,确定适合的技术能力体系建设方案、转型路径,形成自主可控、符合金融行业IT发展规划的分布式系统技术体系。”张晓东表示。
而在技术架构的持续升级下,“敏捷”被视作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代名词,成为衡量银行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银保监会年初发布的《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建立快速响应需求的敏捷研发运维体系,推动科技管理敏捷转型,提高对大规模科技队伍和复杂技术工程的管理能力。
这一转型没有固定套路和捷径,不同的银行必须寻找适应自身经营特点和战略定位的道路。“敏捷研发从‘小规模试点’到‘大范围复制’之间存在量变到质变的差距,依赖完全不同的底层逻辑。对于产品条线众多、组织层级复杂的国有大行而言,大规模可复制的敏捷研发能力源于技术架构、业务架构、研发工具、管理流程、协作机制五项要素的共同作用,进而实现系统化提升。” 总结农行的经验,农行科技与产品管理局副总经理李树尉认为,只有以坚实的技术底座和先进的开发运维工具为基础,敏捷研发才能从“小而美”发展为“大而全”。
开放融合共建场景生态
开放融合不仅是数字经济的内在本质要求,也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基石。通过对开放理念的实践,银行业拓展金融服务渠道,使用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软件开发工具包(SDK)等手段深化跨界合作,与各行各业共享优质渠道资源,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在数字时代,纯粹而独立的金融服务越来越难以触达客户,围绕金融核心搭建和切入客户服务生态是必然选择。”胡跃飞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在探索开放理念的过程中,平安银行一方面通过与合作伙伴共建生态圈,聚焦形成优势场景,培育和强化用户习惯;另一方面则开放产品和平台,通过API接口输出金融服务,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联盟。
数据显示,该行在2021年升级的星云互联网平台,已接入物联网设备突破1245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超过3700亿元。同时,该行的开放银行平台已发布近8000个组件化、标准化的API、SDK接口,联合200多家大型服务商及互联网龙头、平台、合作伙伴直接服务3.5万核心客户,其中包括超过2000万家中小微企业。
未来,银行业要继续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嵌入生态场景,不断探索实现用户开放、模式开放、服务开放和技术开放的新机制,进而在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等各类专业化场景中拓展流量、客户和资源,打造真正意义上“服务—场景—开放”一体化的未来银行。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