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披露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全球占比达10.5%。作为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正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今年以来,随着国家数据局的成立,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速推进。日前,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国家数据局关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这预示着数据要素应用场景将全面打开。
银行业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并经过多年的数字化转型创新,沉淀了丰富的数据要素开发利用经验。近日,交通银行发布了该行联合大数据技术标准推进委员会、中国经济信息社编制的《商业银行数据要素共享与流通研究报告》。
据悉,报告在详细解析数据要素市场化进程的基础上,提出商业银行参与数据要素市场化的突破口是推动数据的内部共享与外部流通,落脚点是数据赋能银行业务运营和金融服务,进而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报告详细论述了商业银行如何打造数据内部共享能力体系、数据要素对外流通经营体系,提出支撑保障数据共享与流通离不开对数据资产价值的准确衡量、数据质量管理以及数据安全体系建设。
不久前,中国光大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举办“乘数而上·与光同行”商业银行数据要素研究成果研讨会暨发布会,会上双方联合发布了《企业数据资源会计核算实施方案》和《商业银行数据要素金融产品与服务研究报告》两份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光大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杨兵兵在发布会上表示,金融机构是数据要素市场的主要活跃方之一,通过金融机构对数据的应用,加速了数据在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使得数据对其他生产要素的倍增作用更加显著。最近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首次提出“金融强国”的要求,要求金融机构做好五篇大文章。在全球大数据战略布局持续深化、国家政策大力推行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在数据领域的创新与探索是自身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使命担当。
当前,银行业不断深化对数据要素、数据资产的相关认知,积极将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与同业、相关产业共享,为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建设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贡献银行智慧。
数据流通催化行业新生态,开放银行、金融大模型等业务领域将驶入新赛道。开放银行方面,由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发布的《2023中国数字金融调查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开放银行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需各参与方的协同发力,既需科技的赋能,也要监管的护航。开放银行的本质是数据驱动形成价值交换的网络,但当前主要还停留在APIs和场景层面,数据尚未充分应用、流动和交换。这一步的突破首先需要安全标准和交易机制先行,因此需要行业监管机构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安全可信的开放标准体系和交易体系。
在数据开放大背景下,金融数据的流动、跨境国际合作备受关注。7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起草的《中国人民银行业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谁管业务,谁管业务数据,谁管数据安全”基本原则,对境内央行承担监管职责的各类业务相关数据处理活动提出监管。该管理办法是《数据安全法》在金融行业的进一步落地。11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在国家数据跨境传输安全管理制度框架下,允许金融机构向境外传输日常经营所需的数据。涉及金融数据出境的,监管部门可基于国家安全和审慎原则采取监管措施,同时保证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安全。
金融大模型方面,工商银行首席技术官吕仲涛在第二届明珠湾金融论坛上强调,高质量的数据是企业大模型应用成功的基石,他介绍称,工商银行已在同业率先完成千亿金融大模型构建和应用,在这过程中,工商银行依托企业级数据中台,已从金融数据集的建设出发,围绕数据采集、清洗、标注、管理、使用等全生命周期管理,初步形成一整套大模型数据工程平台能力并积累TB(万亿字节)级金融数据集并不断完善。
数据资产无疑成为下一阶段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新价值点,中国民生银行首席信息官张斌近期在接受媒体专访时直言,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项目,也不同以往主要利用技术解决内部流程效率提升的问题,而是要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推进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转型,通过适应客户要求和环境变化实现银行长期可持续发展。
每个时代具有其特有的新技术、新要素、新产业,数字经济时代的新质生产力呈现数据化、数智化等特征。泛在连接的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增强的算法和算力使得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处理、利用成为可能,数据进入生产函数,成为新的劳动对象,并通过与生产工具的高效结合,实现生产力的巨大跃迁,由此,银行业数字化转型即将迎来新的质变阶段。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