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专区

展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开放:数字金融加速

“粤港澳大湾区”连续第五年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从2017年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到2021年“扎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三地携手,推动大湾区规划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两会正当时,“大湾区”“金融开放”无疑是代表们频频关注的热词。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种货币”的特殊环境下,要实现跨境金融开放创新充满挑战。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澳门金融管理局宣布在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后,今年2月,内地和港澳监管部门签署了谅解备忘录,距离有关业务开展又迈进一步,更多的金融创新举措指日可待。


在这个庞大的议题下,透过多位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的建言献策,“十四五”期间大湾区金融开放的未来正在渐渐清晰。


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广东省分局局长白鹤祥在其议案中指出,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上海和香港在岸离岸两大金融中心错位发展的格局,粤港澳大湾区要把握机遇、整合优势、强化联动,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基础上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金融枢纽,将推动我国金融业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一中心”“一枢纽”格局。


白鹤祥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可建设五大枢纽:即金融科技枢纽、创新资本枢纽、绿色金融枢纽、人民币资产配置枢纽、金融制度创新枢纽。建设两大市场:在岸市场在维护以上海为核心的内地统一金融市场前提下,建立健全资本市场、碳金融市场及区域性交易市场,同时强调发展新兴金融,拓展金融发展空间;离岸市场强调发挥香港金融的引领带动作用及港澳的独特优势,以人民币国际化为核心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离岸在岸市场互动方面,强调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特色,相比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推进金融市场开放,形成差异化建设路径。


为加速这一枢纽建设,白鹤祥建议推动金融资源向国际金融枢纽倾斜。建议鼓励和支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建立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的工作机制,支持各类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支持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金融“单一通行证”机制以及“新股通”“保险通”“碳市通”互联互通安排等改革创新。


数字经济加速金融开放


悄然出现百姓手机钱包中的数字货币,也是两会期间金融领域的热点话题。


坐落于大湾区的深圳作为数字货币最早落地的试点区域,在2020年10月首次落地时就引发了围观和刷屏。而今年,数字货币有望在更多城市进行更多场景的应用落地测试。因此,不少代表委员提出,应进一步扩大数字人民币试点,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我国央行率先在全球提出正式实施数字人民币,也就是说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未来可期。并且,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必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全国政协委员、高锋集团董事局主席吴杰庄也将人民币国际化的推力放在了数字货币身上,并进一步将视野扩展至了数字经济。他表示,“十四五”开局之年,数字经济发展在加速港澳大湾区拥有独特的制度及市场优势,不仅有自贸区特别政策可以打开对外力度,还有香港独特的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必能助力国家的数字经济发展。


在今年的提案中,吴杰庄提出了多个具有初创性想法,包括打造国际级保险科技园区、以保险服务中心为试点研究开发跨境支付保费应用场景、打造以数字人民币为主的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等。


至于为何选择保险这一场景,吴杰庄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年国家在不断推动保险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计划于粤港澳大湾区设立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可以考虑扩大内地与香港的互联互通,通过保险作为人民币平稳有序地国际化的应用场景作试点。


他具体指出,截至2019年底,大湾区保险业保费收入约人民币1万亿元,占全国(含港澳地区)总保费收入约23%,潜力无限,还有上升的空间。加上国家推出不少政策,如2020年《关于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为大湾区保险科技发展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吴杰庄认为,香港拥有独特的优势,不但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同时亦是多年来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人民币国际化能产生很大的功能和定位。而保险服务方面,不少粤港澳大湾区的居民在香港购买保险,保费缴交是其中一项可研究和考虑的重要跨境支付试点,也可通过这个应用场景来落地数字人民币的具体使用。


全国政协委员、东亚银行联席行政总裁李民斌则建议,推进数字人民币进一步用于“跨境理财通”产品的交易,透过实现数字货币的跨境使用,促进大湾区的资金流动。


“数字人民币若能运用在‘跨境理财通’产品,并透过香港建立数字人民币跨境使用所需的对接机制,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从经常项目向资本项目开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有助提升日后数字人民币在国际的竞争力。”李民斌说。


赵锡军同时指出,要实现数字人民币跨境运行,需要配套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环境。一方面,我们与国际金融机构在清算、结算的合作进入成熟轨道。另外,基于数字货币的互联网“基因”,格外需要防范人们用以“跨境洗钱”等犯罪活动,因此监管要求也会水涨船高。


开放加码监管渐进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证监会原主席尚福林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宣布了50多条对外开放措施,涉及取消或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外资机构业务范围等多个方面。


截至目前,开放措施涉及的法规修订和制定工作已基本完成,第一家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外方独资人寿保险子公司等一批具有标志意义的外资项目已相继落地。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面临的各类开放风险和挑战也在增多。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开放的吸引力还会不断提升,金融开放将面对新机遇。


对此,尚福林指出三点对策,一是营造与高水平开放相配套的制度环境,鼓励中外金融机构平等竞争、深化合作、互相借鉴、促进创新。二是在扩大开放中持续提升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三是提高开放条件下的宏观金融管理和风险防控能力,最终全面与国际最佳实践对接,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创新和开放进程的加深,越发考验监管的智慧。此次政府工作报告对于金融监管的力度和尺度,使用了“审慎”一词。


赵锡军指出,在当前时期,一方面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活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创新活动的结果。在这两者之间,建立一个相对比较动态的平衡,就是“审慎”。另外,创新试点必须先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如果规模扩大,影响市场竞争或损害消费者权益,就应该叫停或者勒令整改,也就是“审慎”。


开放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以数据互通为例,李民斌指出,建议粤港澳三地分阶段、审慎有序地进行试点数据互联共用,让金融机构既能符合客户尽职调查等合规要求,又能提升运作效率。


具体来看,首阶段可以允许母行注册在香港、澳门以及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金融机构,在大湾区内实现集团内数据互通,并由三地金融监管机构协商制定最低标准,以确保数据安全性和统一监管。其次,建立多元金融纠纷解决机制。可进一步研究设立大湾区金融法院,专门处理区内涉及跨境的金融纠纷,提高处理效率,并在仲裁流程中引入港澳金融专家辅助,有利于大湾区跨境金融民商事案件司法裁判尺度标准化、规范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首页 | 关于我们 | 活动资讯 | 信息汇聚 | 委员专区 | 专家资源库 | 培训与咨询 | 研究院 | 《金融创新》杂志
公司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强路3-2号富力盈力北塔2007室 电话:020-020-38342313
版权所有: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金融专业委员会    网址:www.yganef.cn    备案号:粤ICP备20021853号  技术支持:宏智网络科技
资讯均转载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