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商银行内部获悉,该行个人金融核心系统架构转型升级取得标志性成果,7 亿多个人客户信息和 10 亿多个人账户迁移至分布式架构体系单轨运行,支撑日均交易 3 亿多笔、占核心系统业务量超过 60%,实现可比同业中体量最大的核心系统分布式架构转型升级。在银行业新一轮技术革新浪潮中,宇宙行又一次领跑。
困 局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一贯走在技术创新应用前沿的各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优化创新工作机制,驱动金融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金融服务模式加快变革演进。尤其随着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等技术应用愈加广泛,银行渠道更加多样,产品服务更加丰富,客户营销更加精准,风险防控更加智能,业务运营更加高效。
银行系统一般划分为核心系统和外围系统,上述渠道、营销、风控、运营等系统属于外围系统,核心系统则承载客户信息、资金账户、账务处理等更关键的数据和业务。与各类外围系统层出不穷的创新形成鲜明对比,核心系统转型步伐相对较慢,一定程度上已对银行整体技术体系升级、深化数字化转型形成制约。
1.对新金融业态的支撑能力不足
自上世纪末工商银行引领银行数据大集中浪潮以来,商业银行普遍采用集中式架构建设了核心系统。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已经融合到各类生产生活场景中,“高频小额”交易特征明显,系统交易量大幅增加,元旦、春节、“双11”等交易高峰期还面临短时剧增的压力,已逐步逼近传统核心系统支撑能力的极限。
2.对新技术生态的支撑能力不足
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普遍基于开放平台,并采用分布式架构体系,难以兼容传统银行核心系统。尽管各银行已逐步在支付转账等核心业务中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但一般是在外围系统建设相关功能后为核心系统“补位”,实现较为复杂,使用深度受限,无法充分发挥各类新技术的价值。
3.对新研发模式的支撑能力不足
传统技术体系下,核心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各部分之间关联度高,一旦某一模块存在故障,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稳定运行。为降低相关风险,各项目团队往往需要相互等待,在各模块全部改造和测试完成后一并投产。近年来,为提高创新效率,各行业均在探索实行敏捷研发等新研发模式,实现按不同系统、不同模块进行灵活快速的迭代升级,传统核心系统技术体系已难以适应。
银行核心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有着很高要求,尤其是大型银行核心系统的业务量在亿级,数据量更是高达十亿级,核心系统技术转型难度大。尽管各家银行均在探索有关思路,但要真正落地实施,仍面临较多挑战。
破 局
在原有技术体系已不适应银行需要的情况下,核心系统转型重点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迁到哪里去”,需要有一套新的技术平台来替代原来使用的底层产品。二是“怎么迁移好”,需要有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来指引整个系统迁移过程。工商银行为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在过去几年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究攻关,探索形成了一条可行道路。
1.构建“云+分布式”技术底座,作为承载核心系统的新型基础设施
一是搭建基础技术平台。在缺乏成熟商用产品的情况下,为学懂、弄通、用好云计算和分布式新技术,工商银行在2016年成立了云计算实验室,结合银行业务特点,联合国内头部厂商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了同业规模最大、具备金融级服务能力的“云+分布式”技术底座。率先实现同一云平台兼容各类主流芯片、操作系统的“一云多芯”架构,纳管超过17万节点和35万余容器。打造了功能完备、性能强大、稳定性高的分布式技术体系,包含分布式服务、分布式事务、分布式数据库等9大技术组件,覆盖业务接入、服务调度、数据存储等环节,单日服务调用量已超过200亿笔。工商银行云计算和分布式两大平台先后荣获人民银行颁发的银行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二是夯实运维保障能力。仅有基础平台还不够,要能管好用好才行。分布式架构体系下,系统规模更庞大,交易链路更复杂,传统生产运维体系已不再适用。工商银行边摸索边建设,先后建立了全息监控、灰度发布、自动隔离等一系列运维能力,打造了本地、同城、异地三级高可用体系。坚持以“实战化”要求夯实生产应急处置能力,2021年10月,工商银行在同业中首次实施资源域级的应急切换演练,模拟在大规模复杂故障场景下,快速完成1万余个节点的跨园区快速切换,有效检验了新技术底座的高可用和高容错水平。
2.制定一套标准化的实施方法,指引体系性核心系统迁移工作
银行核心系统规模大、功能多,关联复杂。如果整体一次性迁移,资源投入大,实施风险高;如果要分步迁移,又面临难以下手的困境。工商银行在总结多年来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的工艺方法。
一是既着眼全局,又分步实施。核心系统迁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工商银行提前做好顶层规划设计,明确目标布局、实施路径和配套资源安排,避免简单按照某项业务、某个模块“一事一议”,确保迁移工作的整体体系性。实施路径上坚持化整为零、分批推进,先实施系统解耦,再按条线分批迁移;先迁客户信息等基础功能,再迁个人业务,最后以对公业务收官,既避免资源投入过于集中,又能防范迁移风险。
二是先新旧并行,再单轨切换。为确保迁移过程中系统稳定运行,数据不出错,工商银行对重要业务功能采用先新旧系统并行处理,待新系统得到充分验证后,再切换至单轨运行。根据不同业务特点,支持按客群、地域、业务种类分批实施切换,必要情况下还可快速回切,客户全程无感,确保迁移过程中服务不停。
蝶 变
在前期已完成客户信息等系统迁移的基础上,近期工商银行顺利完成将个人金融核心系统单轨切换,新系统独立承载日均3亿多笔、超过核心系统60%的业务量,切换后系统运行稳定。转型升级成效正在逐步显现。
1.系统处理能力更强大
新系统充分发挥了云计算和分布式等技术优势,吞吐能力和计算效率大幅提升。新系统交易处理能力为原系统的3倍以上,可支持5万笔/秒的交易并发量,并可按需快速扩容至支持超过10万笔/秒。代发工资等批量业务耗时缩短超过40%。日终批量耗时下降近70%,数据加工时效性大幅提升。
2.新技术应用更深入
新系统建设过程中,工商银行同步加大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运用,促进核心系统功能优化创新。据该行相关人员介绍,新系统基于犯罪嫌疑人的客户画像、交易行为等特征数据,建成了账户反欺诈智能风控模型,提高对涉案风险账户识别的时效性和精准度,助力涉案风险防范治理,效果明显。这一系列举措更好地守牢了老百姓的钱袋子,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通报表扬。
3.业务功能更优化
工商银行核心系统升级并非简单的迁移,而是同步对系统功能做了重构升级,实现业务提质增效。例如,新系统提供“换卡无忧”服务,支持客户在更换银行卡后,新卡可以直接沿用原先基于旧卡签订的各类协议,避免客户逐一重新签订,提升客户体验。再如,新系统打通“赚、管、花、借”等功能,推出工银e钱包开放生态金融产品,服务于智慧民生、教育服务、产业互联等领域,已累计上线项目近3000个、服务客户超过5300万。
4.研发创新更敏捷
新系统采用微服务设计理念,实现系统功能分层解耦,系统各部分可相对独立地完成研发和投产,支持通过类似“搭积木”方式,根据业务需求灵活组装,快速完成产品创新。例如,在转账汇款业务中,可以灵活增加人脸识别、短信验证等不同的身份认证方式。再如,可以灵活组合不同存款类型和介质种类,形成节庆存单、主题存单等多种特色存款产品。
长久以来,工商银行勇于自我革新,始终走在时代前沿,积极探索科技驱动金融创新的无限可能。此次工商银行个人金融核心系统架构转型升级,势必将增强各方信心,引领和鼓舞各银行加快核心系统转型进程。据了解,工商银行内部在对相关经验成果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后,已提供给其他银行参考借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作为金融业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工商银行将引领金融数字化转型取得更大突破。
来源: 金融电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