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建设银行全行上下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步骤、分层次地把任务传导到基层,以优质金融服务做好“五篇大文章”。《今日建行》邀请总行数字化建设办公室牵头就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之数字金融,以问答形式解读建设银行对数字金融的理解,阐释规划布局,展示发展成果,点明发展特点,列举典型案例,并就未来进行展望。
Q1如何理解“数字金融”?
数字金融是商业银行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金融创新,既包括自身服务模式变革即数字化转型,也包括服务对象的扩大和延伸,即服务数字经济,支持数实融合,参与数字中国建设。
一是以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自身数字化转型,通过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全面创新数字化金融服务模式,实现运营的线上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促进金融服务质效提升,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在业务数据化和数据业务化双向驱动下,推动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文化建设的升级和完善,以达到“敏捷反应、全面触达、良好体验”的目标。
二是数字金融具有金融和科技的双重属性,既是全面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创新动能,也是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大文章的基础支撑。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数实融合,深度参与数字中国建设,践行好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Q2建行在“数字金融”领域是如何规划布局的?
建设银行制定了《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2025年)》和《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强化科技与业务双向赋能。
《数字建行建设规划(2022-2025年)》
《规划》以金融回归本源,提升建设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为指导思想,围绕运营模式生态化、业务流程自动化、经营能力体系化、组织架构适配化、风控合规智能化、企业文化助他化的“六化”总体目标,聚焦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重点业务领域,提出到2025年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总体任务和阶段性任务分解。
《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
2021年建设银行制定《金融科技战略规划(2021-2025年)》,将“TOP+” 升级至“TOP+2.0”,为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明确科技发展方向。
Q3建行“数字金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果?
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主动适应客户市场需求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实施“三大战略”,开展新金融行动,较早开始探索数字化转型。同时,以金融力量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积极融入数字中国建设。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推动全行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以新金融为价值观和方法论,系统性、有步骤地统筹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从科技与业务维度完成建设银行数字化经营顶层设计,将各项转型目标和任务落实落细,有规划、分步骤开展全行数字化经营工作。设立金融科技与数字化建设委员会,统筹全行数字化转型。
二是围绕打造新金融数字基础设施,持续夯实金融科技和数据能力基础。 “建行云”算力规模和服务能力保持同业领先,自立自强的数字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企业需求统筹机制持续完善。业务、数据、技术三大中台协同推进,赋能主营业务能力持续增强。通过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全链路系统协同能力不断提升,数据安全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三是依托数字生态建设和运营有效促进主营业务发展。初步构建起以企业级平台为核心,特色化平台为补充,多渠道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横向广泛连接,垂直深度整合,功能特色明显,需求敏捷响应数字生态体系。聚焦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组成的“双子星”线上平台打造金融与非金融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零售业务领域运营生态。“双子星”线上平台个人客户达5.30亿户。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打通企业手机银行与个人手机银行,实现公私一体、公私联动、以公带私,搭建了包含“惠懂你”“裕农通”和供应链金融平台等在内的生态体系。
四是强化战略风险管理,构建智能风控体系,不断提升防范金融风险能力。确立企业级风险管理平台整体框架。围绕“3R”、“4C”蓝芯等智能风控重点项目,持续提升风险防范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五是完善数字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聚焦金融科技、数字化经营、数据应用、平台运营等重点领域,着力培养造就一批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人才和金融、科技、数据复合型人才队伍。
「深度参与数字中国建设」
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相融合
1.充分发挥资金和科技实力,助推传统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银行聚焦传统企业服务产业结构调整、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充分发挥资金和技术优势,依托全面金融服务,有效助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建行利用自身金融科技优势,为内蒙奶业,陕西、宁夏畜牧养殖,山东蔬菜水果,广西茉莉花等行业传统农业企业提供数字化服务,初步形成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2.升级信用体系,推动供应链金融更高质量发展
建设银行积极推进供应链模式创新,将供应链金融信用体系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拓展至基于交易的“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实现信用重构。推出“建行e贷”等新服务模式,为近5200个核心企业产业链上的近12万户链条企业,提供了超9200亿元供应链融资支持。
3.传承传统基建服务实力,加快培育新基建领域新优势
在信贷政策中明确将5G基建等新型基础设施客户列为优先支持行业管理,加大贷款投放。利用“产融通”工具,形成贯穿企业、银行的产业链数据链条,为新基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适配产品和服务。坚持“商行+投行”并举、“融资+融智”并行,全方位支持重大基础设施、新基建项目建设。截至2023年6月末,建行新基建贷款余额1893亿元,较年初新增600多亿元,增幅近60%。
4.创新融资新模式,助力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
形成VALUE价值服务体系和围绕知识产权的评价体系,助力破解科创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痛点问题。截至11月底,支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7042亿元。
5.做优普惠服务新生态,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持续深化“数字、平台、生态、赋能”服务手段,探索出“五化”普惠金融新模式。创新“惠懂你”移动端融资服务平台,让建设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不止于信贷,而是基于其生产经营场景提供一揽子综合服务。
6.立足乡村振兴战略,助力数字乡村建设
利用“裕农通”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构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体系。“裕农通”服务点围绕 “四务”服务,把金融的窗口、理念和方法搬到村口,为近5000万农户提供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7.加快发展绿色金融业务,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建设银行连续6年在境外发行绿色及可持续债券。2023年MSCI(明晟)ESG评级被评为AA级。将绿色金融作为新金融实践的重点领域,绿色贷款实现了较快增长,且资产质量明显优于对公贷款平均水平。
8.加强养老金融场景化构建,打造个人养老客群综合服务能力
养老金融根基更加坚实,社保卡、养老金账户稳步增长。把握关键时点、重点领域、头部客户三个重点,建行养老产业核心领域贷款余额增长迅速。依托“双子星”构建个人养老生态。建立母子协同营销机制,促进建信养老金年金规模、市场份额双提升。
Q4建行“数字金融”有哪些特点?
一是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在实践与理论创新基础上转型。新金融既是实践创新,也是理论创新,既是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观与方法论,也是建设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特征。新金融所倡导的以服务人民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普惠、共享、开放的新的价值观金融体系,与中国特色金融的根本要求高度契合,为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建行智慧,为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价值观和方法论。
二是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逐步推进。从2017年开始到目前,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探索阶段:从2017年提出“三大战略”到2019年提出新金融,建设银行秉承“一切痛点皆是机会”的理念,以社会痛点、难点为切入点,聚焦住房、普惠、政务服务等领域,建设平台、打造生态,确立了数字化经营的价值观与认识论。模式探索阶段:2020年,进一步聚焦特定场景和客群,在更多业务领域开展数字化经营,总结、提炼形成了“建生态、搭场景、扩用户”的基本路径与方法。全面推动阶段:2021年以来,建设银行开始以新金融实践系统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发布了业务和技术维度两个转型规划,明确数字化转型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领域,进入有规划、分步骤全面推进全行数字化转型阶段。
三是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两种模式的具体实践。一是积极践行新金融行动,全面推进自身数字化转型,持续增强“三个能力”。二是“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要求,与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同步部署,切实推动数实融合,积极投身数字中国建设。
四是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是在传统业务之外重新建立一个新体系。建设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适应技术变革而进行的管理模式升级,涉及数据技术、制度流程、体制机制、运营模式、组织文化等多元目标。
Q5未来,建行“数字金融”将如何发展?
「以深化新金融行动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
持续增强“三个能力”
一是围绕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相关精神,实施总行两个《规划》,有步骤、分阶段、系统性地推动全行数字化转型工作。
二是持续强化金融科技基础,加快前沿技术应用,构建自立自强数字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加强企业级需求统筹管理,提升响应效率,减少重复开发。紧盯技术进步脚步,加大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大计算等技术的应用,以智能化加速推进数字化。持续推动三大中台协同融合,提炼打造可复用能力及解决方案,满足敏捷、低成本、规模化发展需要。
三是持续完善建设银行数据治理体系,切实发挥数据要素在业务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参与公共数据治理体系建设与数据资源共享应用,持续推动银行与政府、机构、企业在数据治理和数据价值创造方面的合作,促进全社会数据要素价值释放。有效利用数据要素拓宽金融服务范围,改善服务体验,降低服务成本。
四是依托“双子星”“惠懂你”等企业级平台构筑建设银行数字生态体系,构建起多渠道布局、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可向外部广泛延伸的金融服务生态体系和运营服务模式,防止金融服务歧视和偏见,消除“数字鸿沟”,不断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普惠性,提升金融服务大众能力。
「坚持金融回归本源」
推动数实深度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的要求,结合《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落地实施,积极助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聚焦科技、绿色、普惠、养老金融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基建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落地见实效。
一是发挥金融资金、科技优势,助推传统实体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绿色可持续发展等重点,优化和调整融资结构。持续发挥金融科技方面的优势,向传统企业输出技术、平台等,与传统企业共同推动数字化转型。
二是发挥金融综合服务能力,提升金融对新基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支持力度。赋能新基建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构建以数据链贯通产业链、金融链,投融资一体化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创新专属信用和产品体系,以金融力量助力新基建快速成长,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形成国际竞争优势。
三是发挥金融数据密集的行业优势,构建普惠、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依托数据密集型行业特点,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自身风险识别能力,创新信用发现方式,改变倚重抵押担保的传统风险管理与融资模式,积极服务小微企业、乡村振兴以及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四是发挥金融生态连接作用,推动高效协同数字社会发展。通过构建金融与各类政务互联互通的生态体系,持续为政府数字化改革、数字乡村基层治理服务、社保、医院、学校等机构赋能,持续推动高效协同的数字社会发展。
「坚持底线思维」
提升防范金融风险能力
一是积极应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新型风险挑战。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新型风险不断出现,并与各种传统风险交织、叠加,加大了风险的多样性、隐蔽性和易传播性,要求不断推进数字化智能风控体系建设,提升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
二是有效利用专业知识,承担起教育、引导、保护金融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消费者教育,提高公众对数字经济及潜在风险的认识,培育公众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
Q6在促进高质量发展上,建行“数字金融”有哪些典型案例?
案例1: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蓝天马铃薯”农业产业链平台
定西市是全国首个“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被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审定命名“中国马铃薯之都”。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当地一家以淀粉加工为主业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上游农户、核心企业到下游经销商,再到政府监管,面临产供销信息不对称、运营管理效率低、监管困难等难点。建行甘肃省分行针对这些难点,通过依托龙头企业搭建农业产业链平台,将马铃薯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与政府监管整合到一个平台,既帮助核心企业稳定原材料供应,也为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户提供稳定销售渠道,为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产业监管数据。同时,银行将结算、信贷等金融服务嵌入交易各个环节,使传统马铃薯种植变成“订单”生产,普通的种植户凭借订单就可以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案例2:建设银行吉林省分行一汽大众“e货融通”供应链金融服务方案
近年来,一汽大众对金融机构的核心诉求已经从满足自身财务管理需要逐步转向满足链条企业群体的融资需求上。针对客户需求的这一变化,建行吉林省分行运用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技术,依托“建行e链”供应链服务平台,将金融服务深度嵌入供应链场景,为一汽大众量身定制服务方案,有效盘活了上游供应商持有的订单和应收账款,实现了核心企业不兜底,链条上下游企业无需抵押、无需报表,仅凭核心企业订单实现融资的可能。将信用体系从核心企业“主体信用”拓展至基于交易的“物的信用”和“数据信用”,降低链上企业融资准入门槛,延伸金融服务覆盖面。同时,利用供应链交易数据,精准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效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来源:今日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