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央行启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下文简称“创新试点”)工作;2020年1月14日,北京发布全国首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公示。截至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落地已一年有余。
纵观创新试点落地这一年,共有9个试点城市合计80项创新应用发布,地域囊括北上广深、苏杭成渝以及雄安新区等一二线及新兴城市,参与主体包含传统持牌金融机构、科技公司、第三方支付及研究型机构。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对金融创新的严监管态势不断加强,以及金融创新自身需求的不断扩大,2021年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有望得到进一步扩容。
九成“入盒”项目现银行身影 六大行全员参与
梳理目前对外公示的全部80个创新试点项目,小编发现银行参与了其中73项,参与率高达91%。这表明银行业逐渐从被金融科技重塑的对象,逐渐演变为金融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国有大行在其中表现最为活跃,共参与28项创新试点。除了2020年8月重庆市第一批名单以外,6大行参与了其他全部批次的创新试点。
6大行之外,股份行和城商行则是参与创新试点的另一股中坚力量。和国有大行的积极参与类似,9家股份行参与创新试点。并且,截至目前创新试点共有12家城商行参与,分别是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南京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宁波银行、厦门银行、成都银行、重庆银行、渤海银行、兰州银行、稠州银行。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银行“快审快贷产品”作为第一批次的创新项目在2020年1月参与了北京首批创新试点公示,表明在金融科技创新的竞争中,城商行正在快速崛起,已具备自主创新和对外输出技术的实力。
自苏杭成渝、雄安新区等地开放创新试点以来,农商行和民营银行也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共有重庆农商、广州农商、苏州农商、常熟农商四家农商行在2020年内参与试点。同时以微众银行、网商银行为代表的七家互联网银行也参与其中。
2020小微金融成最热领域 2021着力应对“数字鸿沟”
从全部80项创新应用申报所涉及的技术和业务领域来看,小微企业贷、智能风控、供应链金融、区块链应用等占据全部申报项目的“半壁江山”。
在参与创新试点的所有申报项目中,超过12项产品主要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涉及中小微企业融资风控、智慧金融、移动金融等多个方面,另外还有至少10项产品涉及供应链金融、区块链技术和智能风控。一定程度表明,这些技术与应用均是今后商业银行开展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的重点。
创新试点名单也反映出银行业正在不断响应全社会的数字化变革。进入2021年后,在苏州、雄安新区两地最新公示的创新试点中,均出现了针对解决“数字鸿沟”问题的产品应用。
其中,南京银行推出的“AI数字员工服务”基于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手机银行APP和营业网点打造客户专属3D拟人数字员工,为老年人等群体提供更便利的无障碍金融服务;而中国农业银行雄安分行参与的“基于5G切片技术的敏捷银行服务”实现了行外服务点与5G基站进行绑定,为雄安新区征迁群众、学生、老年人等提供便利的银行现场服务。
业内普遍认为,2021年将是深入开展普惠金融、加快推进绿色金融的重要年份,新的一年是否会看到相关创新试点面世,也成为业界期待的热点。
“严”监管也要“智”监管 沙盒模式将成重要监管基础设施
2020年末,严监管再度成为金融行业关键词,同时智慧监管的理念也逐渐走向前台。
10月22日,央行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白皮书,认为对于金融科技的创新,监管部门不仅要从监管思路上更加清晰,在监管工具上也应与时俱进、科技赋能。
在全球金融科技发展风起云涌的当下,“监管沙盒”这种新型监管模式正逐渐流行开来。“监管沙盒”通过提供一个“微缩版”的现实市场和包容审慎的监管环境,旨在提高金融创新的积极性和监管的前瞻性。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正在探索“监管沙盒”机制。
业内普遍认为,2020年初开闸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可被看作中国版“监管沙盒”。2021年作为央行《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收官之年,既是此前监管沙盒运行成果的验收之年,也是金融监管创新的承前启后之年。
随着监管沙盒机制的成熟和入盒项目的增多,未来也需要更多与其他监管工具配合的相关措施,使其在机制上衔接、系统上打通、数据上共享,真正使沙盒机制成为行业监管的重要基础设施,资源投入得到最大化产出。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