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以“新生态、创未来”为主题,结合大湾区金融发展现状,对标全球三大知名湾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全面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的金融发展的亮点和痛点,勾勒大湾区未来五年金融的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明确将大湾区建设为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提出建设国际金融枢纽、大力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有序推进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等具体目标。实现这一宏伟战略目标,亟需金融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实体经济发展。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 在当下“双循环”“双区”建设的重大战略时机之时,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与金融机构应紧抓这一历史机遇,获进一步发展。
时代传媒发布白皮书,力图阐述、研究并探寻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发展与融合的路径和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业发展仍不均衡
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9+2”金融业GDP达到1.5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2%,显著高出8%的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20年年底,大湾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超7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9%,上市公司2319家,总市值超35万亿元。
湾区金融业集聚效应、梯队化特征显著。香港、深圳与广州的GDP均超2万亿元人民币大关,且三地的金融业增加值均超2000亿元,合计占大湾区83%的金融业增加值份额,为大湾区金融业第一梯队;东莞、佛山两市金融业增加值在500亿元左右,为第二梯队;其余城市的金融增加值在400亿元以下,为第三梯队。
香港、深圳、广州和澳门四城外,大湾区其他城市的金融业发育程度也不高,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偏小。大湾区金融业发展失衡,弱化了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未来需推动香港、广州与深圳三地优质金融资源对外溢出,重点对金融业薄弱的城市提供倾斜性支持。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构建起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相对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由场内市场(又称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两部分构成。
场外市场包括券商柜台交易市场和区域性股权市场。其中,券商柜台交易市场主要有招商证券、广发证券、国信证券等,为中小企业、机构投资者和高端个人投资者提供投融资服务。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有广东股权交易中心和深圳前海股权交易中心,两者企业数量总体规模均排名全国前列。
交易所市场包括港交所和深交所的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两大交易所隔海相望,“深港通”一桥通南北,汇聚了一批金融证券服务机构和上市公司,成为湾区资本形成、金融合作的重要枢纽。近年,港交所不断完善连接两地市场的互联互通平台,吸引大量内地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2019年来更吸引了阿里巴巴、网易、京东等中概股回港二次上市。深交所股票融资额、市场活跃度、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等指标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高成长新兴市场。
在珠海横琴建设澳门证券交易所一事也正在研究探索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研究在澳门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证券市场,探索建设澳门—珠海跨境金融合作示范区。目前,澳门联合广东在横琴推动建设粤澳跨境金融合作(珠海)示范区,已吸引十多家澳门金融机构进驻,在横琴注册的金融企业已有5000余家,为深化粤澳金融产业合作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2020年,广东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抓住注册制改革契机,推动深交所广州服务基地、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基地和新三板广州服务基地先后落户广州。
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这世界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本生态多样性不足,创投能力也尚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广东地区的券商总部为28家,占全国比例不到5%。此外,广东地区的PE/ VC投资额只有旧金山湾区的1/10,差距较大。
纽约、旧金山和东京这三大湾区融资成本相对较低,融资渠道多样。广东仍是以“银行主导型”的间接融资体制,融资成本较高,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提高对科技创新企业的包容度。
相比上述三个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拥有三大金融中心。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CFI)最新数据,2020年,全球金融中心城市前20名中,香港、深圳及广州分列第6、11和19名,大湾区成为罕见的金融中心城市密集区。
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以深圳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心,还有珠三角其他城市强大的制造业,金融、科技和产业互补性强,发展潜力较大。
湾区内每座城市各具独特优势。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是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最重要的离岸人民币清算中心;深圳科技创新企业众多,创新氛围浓厚,是大湾区金融科技发展的领头羊,也是数字货币落地试点城市;广州金融业的建设定位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随着广州期货交易所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两大平台的落地,广州金融业有望持续扩容。澳门各类金融机构落地,将助力打造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
未来,香港“金融+高端服务”、深圳“金融+科技”和广州“金融+绿色”三大金融高地,以及其他城市主打“金融+制造业”体系,一个新的粤澳港金融生态体系呼之欲出。
金融科技或成为大湾区融合突破口
金融新生态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金融科技、绿色金融、跨境金融、数字货币等新业态逐步涌现,将成为大湾区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近年,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深化内地与港澳金融合作,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持引领作用,从中央到地方均密集出台了多项支持大湾区金融产业发展的新政,全力支持金融创新。
2020年7月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意见的实施方案》,从五大方面提出80条具体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度,包括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等方面,并明确落实各项措施的责任单位,为下一步具体贯彻落实指明了方向。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也相继出台相关实施方案。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三套金融监管体系、多个金融监管机构”的特征。为适应多元化金融发展需求,进一步打破区域间的壁垒,粤港澳大湾区首先要激发市场活力,丰富金融供给。为此,广东银保监局深化“放管服”改革,将广东自贸区南沙、横琴片区内银行业保险业行政许可简政放权事项推广至粤港澳大湾区内地8市(不含深圳,下同),已累计优化8市银行保险机构行政许可事项560余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两年多来,粤港澳三地不断深化金融合作。截至2020年年末,共有14家港澳银行在湾区内地(不含深圳)设立了80余家营业性机构和3家代表处,港澳资银行机构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8%。在“走出去”方面,招商银行等先后在香港设立分行或代表处,广州农商行、广发证券等金融机构先后赴港上市;广发银行、招商永隆银行在澳门设立分行。
随着广东银保监局准入备案管理系统(湾区试用版)上线,备案流程从5个工作日缩短到5分钟,大湾区地市银行业、保险业准入备案工作迈入线上办理新时代。 此外,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有利于大湾区居民个人跨境投资便利化。2020年,广东办理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26.2%,已超越美元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第一大跨境结算货币。
技术浪潮之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入,这将进一步提升大湾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前沿技术开发和场景运用能力。
大湾区内的代表型企业已在金融科技领域进行诸多探索。以腾讯为例,它不断加快步伐布局金融科技业务:旗下控股的首家互联网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探索普惠金融新模式。2019年2月,微众银行与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以金融科技为桥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澳门特区的智慧城市建设与未来型城市发展,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能力。
大湾区内的银行机构也在力推数字化转型。招商银行全面构建金融科技基础设施,主要运用于银行业务的创新,把探索数字化经营模式作为转型下半场的主攻方向;平安银行实施“数字银行、生态银行、平台银行”大战略,通过口袋银行APP,引入客户高频使用的外部生活场景,构建口袋金融+生活的经营闭环。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降低了现金的使用频率,直接推动了各国政府对数字货币的态度转变,数字货币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020年,央行在深圳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数字货币试点。同时,深圳还与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共同设立深圳金融科技研究院与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数字货币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更多城市进行更多场景的应用落地测试,探索数字货币与港币、澳门币之间的货币汇率稳定机制,推进大湾区跨境金融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探索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应用,促进大湾区的资金流动。
绿色金融亦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力重点。香港和广州分别在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领域处于发展前列,深圳则在发展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方面成效显著。
2020年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债权产品融资规模约为1.5万亿元人民币,处全国领先水平。依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凭借自身产业升级和金融产业优势,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
2021年1月,广期所正式设立,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绿色发展,秉持创新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定位,助推广东携手港澳加速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对金融支持广东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大意义。
大湾区金融创新发展新亮点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扩大双向开放,促进融合发展尤为重要。提高粤港澳大湾区金融市场和金融互联互通设施水平需将“三种货币、三种法律制度、三个关税区、三套监管体系”的特色转化为优势。
金融科技是大湾区金融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多项鼓励性政策,为金融科技在大湾区的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深圳有拥有创新驱动的先发优势,香港则有金融服务国际化及体制优势,深港两地在金融科技领域持续深化优势互补,有望形成“科技+金融”的双轮驱动。
在数字货币研究、监管科技、量化投资平台、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大湾区已经取得领先优势,未来可先行探索,扩大原有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与高质量发展适配的融资体系,亟须改变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建立强大的资本市场,通过直接融资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大湾区坐拥深交所和港交所两大交易所,在提高大湾区直接融资比例、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方面已有丰富探索。
深化推进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将为创新型企业上市创造更加灵活和包容的环境;注册制未来推广至深交所主板市场,将进一步提高大湾区的直接融资比例,助力湾区建设。
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未来可进一步创新深港两个交易所的合作机制,推动深港金融市场合作创新,持续开展跨境资本市场合作,提升两大交易所在全球的竞争力,更好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此外,随着中国-葡语国家金融服务平台的成型,将进一步优化大湾区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创新资本的配置效率。
同时,发展绿色金融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业发展的趋势。绿色金融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发展品质和增强全球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