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央行主管杂志《中国金融》刊文称,央行将继续完善常态化银行业压力测试机制,计划在2021年对全部4024家银行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进一步发挥压力测试在有效识别高风险机构、高风险领域和系统性风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风险监测预警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央行还将与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结合金融市场与银行业发展情况,持续优化压力测试模型和方法,探索开发压力测试数据平台系统,充实压力测试人才队伍,强化压力测试结果应用。
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前瞻性风险管理工具,近年来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内容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传染性风险,测试结果用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的风险监测以及重点领域风险排查,并为央行金融机构评级提供重要参考和有益补充。
在测试范围上也不断扩围,参试银行从2012年的17家逐步逐步增加至31家,纳入部分规模较大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2018年参试银行范围再次扩展至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地方中小银行。
近三年央行已累计组织3800余家银行业机构开展压力测试,覆盖各个地区、所有类型、不同规模的机构,并充分考虑各类机构业务特点、系统重要性等因素,采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和内容。
据了解,从2012年开始,央行每年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上向公众披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对银行业在不利冲击下稳健性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和客观评价,帮助公众提升对银行体系风险的识别、判断,提高公众对银行体系稳健性经营的信心。
去年11月6日,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1550家参试银行(资产规模合计占银行业金融机构78%)在不良贷款率上升400%的重度冲击下(整体不良贷款率从1.7%上升至8.5%),若不考虑不良贷款处置和内外源资本补充,参试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从14.73%下降至9.86%,低于监管部门10.5%的监管要求,但仍高于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不含储备资本的8%监管最低资本要求。
上述文章介绍称,压力测试作为一种前瞻性的定量风险分析工具,在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压力测试是金融机构建立完善恢复与处置计划的重要工具;监管部门强化中小银行压力测试结果运用,推动中小银行前瞻性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文章还透露,鉴于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可能成为未来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之一,国际社会对此问题日益关注,央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监管部门积极探索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的审慎管理框架,适时开展压力测试,及时进行风险防控,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日前召开的第43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视频会议指出,气候变化等问题亦愈加紧迫,支持基金组织进一步改革贷款工具,并在应对气候变化、数字化相关问题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推进绿色金融是人民银行的工作重点,赞同基金组织将气候变化纳入全球政策议程。”央行行长易纲参加上述会议时表示。
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视频会议也通过了可持续金融工作计划,即制定G20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并在今年重点推动加强信息披露、完善可持续投资的识别并促进国际金融机构支持应对气候变化。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