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下称《规划》)。这是继2019年8月《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后央行出台的第二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与第一轮规划相比,本轮《规划》将着重解决金融科技发展不平均不充分的问题,重点任务更加明确,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实施保障更加坚固。同时,《规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实现整体水平与核心竞争力跨越式提升”的金融科技发展愿景,为我国金融科技行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规划》分为发展环境、总体部署、重点任务和实施保障四部分。其中重点任务包括八个方面,即“健全金融科技治理体系、充分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打造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深化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激活数字化经营新动能、加快金融服务智慧再造、加强金融科技审慎监管、夯实可持续化发展基础。”本轮《规划》在多个重点任务上有了更加深入和细化的发展要求。
治理体系方面突出“完善”、“全面”和“穿透式”的治理模式,从顶层设计到数字化能力再到伦理建设,全方位完善金融科技治理体系,构建互促共进的数字生态。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科技伦理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部分省市已陆续创建“金融科技伦理委员会”,未来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工作机制将逐渐常态化。
数据要素是本轮《规划》新增的内容,应予以重点关注。数据要素被升级成为金融业的生产要素,是金融科技行业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如何在保障数据安全和以技术作为驱动的前提下,充分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的高效治理、有序共享和综合应用是各家金融机构接下来的发力点。目前,大型金融机构已逐渐布局高效的算力体系,加大对隐私计算的投入,不断完善可信技术底座,但中小型金融机构在数据要素的体量、治理和流通上均与前者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要保障数据的开放性、流通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被头部机构垄断和独享。开放性着重实现公共数据对金融领域的开放,例如推动政府数据的开放。流通性可将沉淀数据通过如数据交易所等桥梁平台以市场化形式进行合规流通。安全性应严格落实数据安全保护法律法规,同时利用先进技术手段严防数据的不当使用,保护数据主体隐私权不受损害。
技术应用方面强调深化数字技术金融应用,壮大创新共赢的产业生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这一重点工作的提出表明了场景金融建设的重要性,场景金融通过先进技术将金融与场景深度融合,增加各产业间的关联性,引导资源流动与共享,对产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同时场景金融的发展将不断拓展金融服务边界,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
金融科技监管方面,从第一轮的“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升级到“加快监管科技全方位应用,加强数字化监管能力建设,对金融科技创新实施穿透式监管”,未来金融科技监管将更加精准全面。如何平衡好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是金融科技监管面临的挑战。当前,监管机构积极引入“监管沙箱”机制,逐步实现了试点范围的扩展以及从金融机构到科技公司的转变。未来,“监管沙箱”应加入更多的欠发达地区进行试点应用,帮助改善区域性金融科技发展失衡的问题。此外,用科技手段穿透式监管金融科技将使金融科技监管更加有章可循,防范以“科技创新”之名过度包装产品,模糊业务边界。
可持续化发展方面提出要扎实做好金融科技人才培养,持续强化标准规则体系建设。人才队伍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协同构建。金融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培养体系和人才管理机制,确保人才稳定性和人才结构的合理性。同时,提升人才吸引力度,引进高端和稀缺的金融科技人才;此外,目前各家金融机构在精准营销、大数据风控、智能客服等各领域各自进行数字化转型尝试,但是缺乏技术标准、业务、场景等方面的前瞻性指导。同时,如何衡量自身数字化的程度,业界哪些做法值得借鉴,机构间的差距有多大,需要有一个衡量标尺。因此,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标准的制定迫在眉睫。神州信息倾情打造的“神州信息金融机构数字化发展评估体系(ITSDT)”,是一套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标准工具。ITSDT以央行《金融科技发展指标》的基础,以可量化、可落地为基本原则,融合神州信息三十年来上千个金融机构数字化服务经验形成。ITSDT以数字化战略评估为起点,业务数字化评估、经营管理评估、场景运营评估、创新潜力评估作为核心支柱,以科技实力评估为基石,包含11个一级指标、37个二级指标、262个细化指标,可对金融机构数字化发展进行全面和专项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业务、科技专家解读和咨询服务,数字化经营评估系统设计及建设服务,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现状评估清晰、数字化升级目标定位精准、路径规划明确、投入产出高效。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