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与全球数字化大潮相适应,我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发展迅速并呈现出领跑之势。中央明确将数据作为与传统要素并列的新生产要素,“十四五”规划纲要专门就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作出部署。
3月5日-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数据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在今年两会期间,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交了相关的议案和提案,包括建议加快数据立法,推进数据确权,设立“数据银行”等。
尽快设立国家“数据银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名誉会长谈剑锋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交提案,建议尽快设立国家“数据银行”。
谈剑锋认为,随着数字技术创新和迭代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成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性生产要素,但同时也带来一些数据治理和数据安全方面的新问题新挑战。个人生物特征数据(人脸、指纹、DNA等),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特点,普遍用于身份识别和认证,一旦被窃取,无法追回并变更,给个人隐私保护带来极大的、不可逆的风险;大量的国民个人医疗档案、健康档案汇聚后,可以用于分析该国的劳动力状况和经济、相关产业发展趋势,一旦遭泄漏,将对国家安全和产业经济发展可能带来不可预估的危害。
国家“数据银行”优先收储个人生物特征、医疗健康数据等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的数据,按需提供数据应用,严格审计,保证向个人开放数据使用查询,从源头防范滥采滥用,切实降低公众忧虑。集中存储相关数据,集约化建设数据中心,有利于提高安全防护等级,还有助于达成“双碳”目标。设立专门监管机构,从身份识别和认证着手,转移当前分散在各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等企业中的生物特征数据。设立生物特征技术安全靶场及认证机构,对相关技术进行安全验证,避免技术滥用和误用。
商业银行着手布局 “数据银行”推动新产业服务
2021年12月21日,浦发银行联合矩阵元、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同发布《“数据银行”概念模型与建设规划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以信任安全为切入点,阐述“数据银行”的三层涵义:一是满足隐私保护要求的可信技术底座,保障数据流通安全,维护客户权益;二是数据要素流通的服务体系和机制,攻关数据产品化经营、市场化估值等关键问题;三是数据价值流通的生态,激活数据动能,用数据创造价值增量。
早在2020年,浦发银行在业内率先提出“全景银行”,即要面向“全用户”、贯穿“全时域”、提供“全服务”、实现“全智联”。在全景银行建设蓝图下,“数据银行”建设旨在建设安全可信数据生态,服务数据流通,实现价值共创。
目前,“数据银行”已初步形成了技术基础设施、隐私计算能力、数据资产管理和数据要素流通等4个层次的平台化能力建设。从数据隐私保护角度出发,梳理了满足不同场景、不同安全等级、不同时效要求的隐私保护层级及对应的技术体系,将区块链、密码学算法、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运用于开放服务生态建设下的金融服务智能化场景。
浦发银行表示,后续将以“数据银行”作为数据生态建设的愿景、框架、方法,打出“工具+机制+平台”的“组合拳”,打破数据孤岛的价值壁垒,连接产学研用,赋能产业转型。
数据资产如何估值?光大银行给出计算公式
目前我国数据市场的发展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对数据资产进行定义、确权、估值及交易流转,仍是难题。
2021年8月8日,中国光大银行联合新华社瞭望智库发布《商业银行数据资产估值白皮书》。《白皮书》指出,相比于传统有形资产,数据资产具有非实体性、无消耗性、零成本复制性和依托性等特点,因此需要全面评估其使用成本,不能套用现有办法。
中国光大银行副行长杨兵兵认为,数据确权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前提,数据定价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基础,数据交易是数据要素流通的关键。光大银行聚焦在数据资产估值领域深入研究,建立了面向商业银行的数据资产估值体系和方法,并首次完成数据资产价值计算。
结合数据资产的前述特点,《白皮书》展示了商业银行如何构建和优化数据资产估值方法体系,并以光大银行的案例来指导实际工作。根据此方法,《白皮书》以光大银行为研究对象,针对17个估值对象确定了17个数学计算公式,结合111个计算参数,明确出198个计算指标及口径。最终,采集了198个指标数据,计算出光大银行目前的数据资产价值超过千亿元。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